2)第一百一十章 同宋联手灭夏国_水浒新秩序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力已经大为缩水。

  夏国如今的人口满打满算也就两百来万,再怎么极限征召,又能征多少兵?

  所以,大同帝国战部在指定伐夏战略时,就没有考虑趁其不备、直捣兴庆府之类的“奇策”,就是堂堂正正的国力碾压。

  此战,同军先是以重兵屯驻陕西路威胁夏国正面,使其主力不敢轻动。

  再以偏师自北至南多点突破,以牵制大量夏国辅兵和少量精锐;

  最后,主力才由陕西路展开进攻。

  为了打好这一仗,大同帝国前后准备了近一年时间,仅正面战场,就调动连第二、第三和第四共三个军和羁縻游牧武装超过十万人,正可谓牛刀杀鸡。

  同军在大战略上虽然分出主力和偏师,但在具体战场上,并不存在绝对的偏师。

  任何一部,都能硬撼至少数量两倍于己的夏军精锐。

  面对大同帝国的国力碾压,夏国主持防守的晋王李察哥手握着最重要的五万可机动精锐兵马,也只能步步后退,不敢与同军硬碰。

  对蓄谋以久的大同帝国来说,此战的难点不在于怎样灭掉夏国,而是灭夏之后如何稳定控制其领土。

  夏国虽穷,却是东尽黄河,西界玉门,南接萧关,北控大漠,地方万余里的“大国”,其国土面积比赵宋王朝鼎盛时期的疆域四分之一还要略多。

  其中仅有大约五分之一的国土与大同帝国交界,其他大部分与新宋政权、吐蕃诸部、黄头回纥、黑汗、西州回鹘、残辽等势力接壤。

  很明显,即便以大同如今的国力之强盛,想要稳定控制面积如此大且周边形势复杂的国土,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。

  幸好,大同还有潜在的盟友——新宋政权。

  如同当初夏国主李乾顺明知道联宋抗同才是最佳战略,却只能选择在大宋灭亡之际出兵争夺残宋领土以扩充实力一样。

  形势窘迫的新宋政权,尤其是直面同军压力的秦凤三路宋军也面临同样的困境。

  而与夏国面临的窘境有所不同的是,作为正乾皇帝钦点的“华夏法统之争”的对手,新宋政权有资格教训破坏“华夏法统之争”的夏国。

  而且,正乾皇帝还在《伐夏檄文》公开邀请包含宋人在内的天下豪杰出兵灭夏。

  新宋即便攻打夏国,也不用担心大同会借机报复。

  当然,唇亡齿寒的道理人人都懂。

  在夏国还能勉强支撑时,宋人肯定不会利令智昏到助同灭夏。

  可眼看夏国就要亡国,再不行动就真没机会了,谁还能忍得住?

  新宋知秦州事李彦仙有这样的想法,川陕宣抚处置使张浚受李彦仙影响也同意这么做,而直面夏人的泾原路经略使曲端更是早就有了具体行动。

  曲端三十余岁就能当上泾原路经略使,除了生逢乱世本身能力又非常出众确实能打外,很重要一个原因是其人乃泾原路地头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se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