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705章 未来之路_重生之北国科技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寒假并没有使喧嚣的校园宁静下来。

  轻轨列车还在照常运行,校园里仍然有大量人群在穿梭。

  最近几年,各种以学生和老师为主体的企业,在工大校园大量兴起。

  这些公司继续正常上班。在其中工作的师生都没有回家。

  软件类公司,完全是人力密集型企业。工大存在着大量的软件人力,除了计算机学院的学生,双学位学习的学生不在少数。相互作用的结果,至少四分之一的学生,寒假期间留在了学校。

  另外,还有不少外校的兼职学生,也被喊过来集中工作,让学生的密度,不比平时少多少。

  活跃在校园里还有一个很大的群体,那就是各种调研队伍。

  东三省这些年接受到的投资很少,东三省的院校也是如此。

  但身处北国的边陲,冰工大发表的成果数量,是年年翻倍的增长,而不是昙花一现。

  而且成果呈现出全面开花的态势。

  电子,半导体,仪器仪表,物理,化学,甚至焊接,机械等传统学科都出现了成果大爆发。

  这已经不是一个两个天才可以解释的了。

  北方的另一个重镇,京城,接受到的资金数字远远大于其他城市,更不要说工大基本上不要任何资金扶持了。

  工大一个学校的产出,就超过了京城四十多所高校的总和。

  这就让人难堪了。

  十几名优秀师生的资料被整理了出来,大家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共性。

  云丽的档案也在其中。她的案例当然要被重点分析。

  经过十几天的分析对比,讨论,大家得到一些似是而非的结论。

  第一个就是有钱。

  工大富可敌国,旗下多家企业进入融资阶段,马上就会有一大批要上市。这些股权的价值计算有了依托。

  粗略的计算,近千亿的资产是有的,更不要提一些基金之类的附属资金。

  第一条结论,首先就遭到了工大同仁的反对。

  这个结论,简直是在抹杀工大全体教师的努力。

  再说,钱是怎么来的,不还是成果转化来的吗?

  因果关系这不是搞反了嘛!

  另外,大多数的企业股权,都是纸面价值,真正投入的很少。也许会是在不远的将来,而不是现在和过去!

  从投入教学和科研的资金看,工大并不比京城的传统强校来得高。别的不提,光清北两所院校,实际得到的科研资金就不比工大少。

  这从计算机和网络的建设就能看出来。

  清北两校的网络状况,人均计算机占有率,不比工大差。

  第二条是生源,几个天才的出现,是工大异军突起,成果耀眼的关键。

  但由此说工大生源质量高,就简直成了笑话!

  工大过去几年的录取分数,始终在重点学校里垫底。而且这几个所谓的天才,入学成绩都不高。甚至有人因为成绩不足,是靠着推荐表特殊招进来的,例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se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