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二百二十二章 此番京察_闲臣风流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在赛场上我赢不了你,那我就去做裁判干掉你。

  这大概就是邹应龙的想法。

  周楠心中暗暗吃惊,忍不住道:“邹应龙一个小小正七品官,竟然被调来考评行人司,他的京察过关了吗,不去操心自己的事情反来咱们这里寻晦气?”

  郭书办:“行人你忘记了,邹大人的可是徐阁老的门人。再说,他是工部给事中,按制也有权力来查咱们。”

  周楠点头:“也是。”

  明朝当初设置这个考评制度的时候,初衷是考核官员的德行表现与工作绩效,作为大家的褒奖与惩戒。因此,最开始主持此项事务的乃是大明朝的人力资源部门吏部。

  不过,这里就出现了两个问题。

  首先,主持考评的吏部郎中、主事的品级都不高,考评知县一级还成,到正四品知府以上的大员就有所顾虑了。

  其次,正因为考评直接关系到一个官员的前程,事关重大。大明的员工很快就认识到了考语的强大杀伤力,每逢考满之时,大伙儿便上下活动,积极沟通,务求一个好的评语。

  吏部也不愿得罪人,除非对你非常不满,通常也乐得做个顺水人情。

  这样一来,考语不是赞誉就是套话,“考语皆是大圣大贤,川岳风云,冰玉麟凤之类”,而难得的少数考语提到官员的不足,却也写得及其的隐晦,“摹拟无能曰长厚,摹拟衰迈曰老成”,搞不懂到底是褒还是贬。

  于是就有人感慨:“岂都无一不称职者乎?无一可去而俱当留者乎?”

  很快,这种考评就流于毫无意义的形式。

  后来大约是皇帝觉得这样下去不成,于是就将京察和外察划成两块。

  外察由地方主管执行,吏部审核。

  而京察则交给内阁、六部和都察院,由三个系统分别抽调人手分驻各单位给大家下考语。将所有被调查的官员的绩效分别登记在三本帐薄上,一本由六部和都察院留作底册,另一本送六科,最后一本呈内阁。六部和都察院按账簿登记审核手下官员;六科亦可根据账簿登记审核六部和都察院;内阁则同样亦依账簿登记,对六科的稽查工作进行查实。

  三个系统互相监督,互相负责,互相制约。这样,就算有官员想做老好人,给人好评也没有用,外面不知道多少双眼睛盯着你呢!

  邹应龙是工部给事中,只需给徐阶说一句话,要想来主持京察还不简单。

  主持一个部门的京察也是政绩啊,如果再能抓出两个不称职的官员那就最好不过。

  另外顺便将周楠给收拾了,报当初在延庆的一箭之仇。

  郭书办道:“想不到这个邹应龙竟然如此记仇,真是一个小人,周行人你要早做准备。”

  “君子以直报怨,也可以理解。”换成自己是邹应龙,吃了这么个亏,也得找回这个场子,不然以后还怎么做言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se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