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273章 苏东坡(下)_我的芳华时代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,苏轼赋予了词的题序以新的功能。有些题序交代词的创作动机和缘起,以确定词中所抒情感的指向,如《水调歌头》的小序:“丙辰中秋,欢饮达旦,大醉。化此篇,兼怀子由。”不仅交代了创作的时间、缘由,也规定了词末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”所怀念的对象是其弟苏辙。另有一些题序与词文本在内容上有互补作用,如《满江红》(忧喜相寻)、《定风波》(莫听穿林打叶声)二词,词序用来纪事,词文本则着重抒发由其事所引发的情感。有了词题和词序,既便于交代词的写作时地和创作缘起,也可以丰富和深化词的审美内涵。

  在词中大量使事用典,也始于苏轼。词中使事用典,既是一种替代性、浓缩性的叙事方式,也是一种曲折深婉的抒情方法。《江城子·密州出猎》具有较浓厚的叙事性和纪实性,但写射猎打虎的过程并非三言两语所能穷形尽相,而苏轼用孙权射虎的典故来作代替性的概括描写,就一笔写出了太守一马当先、亲身射虎的英姿。词的下阙用冯唐故事,既表达了作者的壮志,又蕴涵着对历史人物和自我怀才不遇的隐痛,增强了词的历史感和现实感。

  苏词大量运用题序和典故,丰富和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,对后来词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。

  从本质上说,苏轼“以诗为词”是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,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笃立的抒情诗体。苏轼写词,主要是供人阅读,而不求人演唱,故注重抒情言志的自由,虽也遵守词的音律规范而不为音律所拘,即使偶尔不协音律也在所不顾,正因为如此,苏词和苏诗一样,表现出充沛的激,情,丰富的想象力和变化自如、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。虽然苏轼现存的362首词中,大多数词的风格仍与传统的婉约柔美之风比较接近,但已有相当数量的作品体现出奔放豪迈、倾荡磊落如天海风雨般的新风格。

  苏轼在当时的文坛上享有巨大的声誉。他继承了欧阳修的精神,十分重视发现和培养文学人才,当时就有许多青年作家众星拱月般的围绕在他的周围,其中成就较大的有黄庭坚、秦观、张耒、晁补之四人,合称“苏门四学士”,再加上陈师道和李廌,又合称“苏门六君子”,此外,李格非、李之仪、唐庚、张舜民、孔平仲、贺铸等人,在他们还不大为人所知时就得到了苏轼的热情鼓励和培养,在文艺方面各有成就,和中唐时期的“韩门弟子”后先辉映。苏轼以丰富的、多方面的创作实践,继承欧阳修、梅尧臣等人的事业和成就,最后完成了诗文革新运动,并把这运动的精神扩展到词的领域,创立了豪放词派,为南宋爱果词人开先路。

  在两宋词风转变过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se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