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203章 这个题目……有点大啊_我的芳华时代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(又名屏翳),《湘君》、《湘夫人》皆记湘水之神(楚地以舜妃娥皇、女英附丽在她们身上),《大司命》记主寿命之神,《少司命》记主子嗣之神,《东君》记太阳神,《河伯》记河神,《山鬼》记山神,《果殇》记阵王将士之魂。

  根据闻一多先生《什么是九歌》和《楚辞校补》等文章中的观点,《九歌》的首尾两章(即《东皇太一》和《礼魂》)分别为迎、送神曲,中间九章为娱神曲,《九歌》因中间九篇而得名。

  他又认为《九歌》所记的神只有东皇太一,中间九章所写的诸神、鬼皆是陪衬,(按照各自的身份,分班表演者程度不同的哀滟的,或悲壮的小故事)以取悦东皇太一。

  《九歌》的风格铲眠哀婉,最多最动人的还是对人神情感的描写,除《东皇太一》、《果殇》、《礼魂》外,其余各篇皆有这一内容,如《少司命》中“悲莫悲兮生别离,乐莫乐兮新相知”之句,便被后人誉为“千古言情之祖。”

  另外,它里面的对唱的形式、戏曲的因素、记事、写景、抒情都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
  至于说《离骚》,它是屈原的代表作,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首长篇抒情诗,可别看全诗只有三百七十多句,近二千五百字,实际上,这篇文章的余韵,一直贯穿着整个大夏文学史。

  《离骚》的解题,也就是“离骚”二字,古来有数种不同的解释。

  司马迁、班固认为是遭受忧患的意思。

  东汉王逸解释为离别的忧愁。

  扬雄认为“离骚”二字应当解释为“牢骚”。

  近代游国恩先生认为是楚地的歌曲名。

  钱钟书先生则认为是排解忧愁之意。

  《离骚》的写作年代,一般认为是屈原离开郢都往汉北之时。

  屈原有两次在外飘宕的经历。

  一次是汉北,这是他遭到楚怀王疏远之时,自己离开了郢都。“有鸟自南兮,来集汉北。”

  另一次是在江南,历经常江、洞庭湖、沅水、湘水等处,这是他遭顷襄王方主之地。

  忠君与爱国的主旨、诗人的美政理想与身世之感、高洁坚贞的人格形象、香草美人的意象、形式和语言……毫不夸张地说,《离骚》这首诗包含的这几个方面,每一个方面都可以写出一篇论文来。

  这几个方面中,尤其是屈原那傲岸的人格,不屈的逗争精神,激励了后世无数的文人(宋玉、贾谊、陶渊明、杜甫……),并成为了我们明组精神的一个重要象征。

  《离骚》中,最引人注目的是香草美人的意象。

  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,或是比喻君王,或是自喻,前者如“惟草木之零落兮,恐美人之迟暮”,后者如“众人嫉余之娥眉兮,遥诼谓余以善引”。

  而种类繁多的香草,作为装饰,则支持并丰富了美人的意象。

  ……

  所以,综合《九歌》与《离骚》涉及到的内容,顾秋风有点担心,台上的那位硕士研究生hold不住啊!

  果然,在她汇报完毕,提问环节的答案不能让台下的大佬们满意之后,有老师就开口了:“同学,我建议你不如把题目分开,然后就《九歌》或者《离骚》专门写一篇论文。”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se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